“这是我们公司首次在高海拔地区开展改扩建质量调查,这个项目意义重大啊!”在公司向青海G345启东至那曲公路久治至班玛段改扩建调查项目团队授旗之际,项目负责人饱含激情地说道,但眼底却闪过一丝隐忧。
此刻,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狂风夹杂着冰雹肆虐,紫外线如利刃般灼烧大地。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正悄然打响——高速检测党员先锋队以“信念铸剑破风雪,先锋检测护天路”的坚定信念,用科技与汗水铸就检测“利剑”,在雪域高原上书写着令人动容的奋斗篇章。
雪域鏖战:挑战极限的“硬核”之路
踏入这片肃穆高原,缺氧的空气、多变的气候即刻展开考验,无声宣告着“外来者”将要面临的艰难征程。强烈的高原反应如影随形。他们头痛难忍、鼻出血现象频发,夜间因严重缺氧而多次惊醒,甚至呼吸都成为了一种奢侈。“睡觉像背着巨石,醒来鼻腔里满是血痂。”检测工程师杨工回忆道。
但比身体不适更棘手的,是变幻莫测的气候和复杂的地质条件。刚刚还是一片晴朗,转瞬即逝便可能迎来乌云翻滚、暴雪冰雹的猛烈袭击。道路因冰雹和积雪变得异常湿滑,车辆行驶困难,只能缓慢前行以避免打滑。同时,设备因低气压、低温等自然因素频繁出现故障,检测工程师们必须在现场迅速进行紧急的调试和维修工作,以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当地的路基与涵洞结构也与常规检测对象大相径庭,迫使大家活学活用,不断探索。
面对重重困难,检测团队将每日工作时长平均延长2小时以上,在全长120公里的检测路线上,以辛勤的汗水和专业的精神,翻越巍峨雪山,丈量每一寸土地,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科技铸剑:智慧赋能高原检测
面对高原的复杂环境,检测团队将“科技利剑”挥向高原难题。项目中,他们充分运用自动化设备和无人机等先进技术,为检测工作保驾护航。
采用无人机技术,成功跨越人力难以到达的陡峭山坡与深邃峡谷,实现对桥梁、路基的全面初步检测,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有效减轻了队员们在极端环境下的工作强度。在自动化设备的助力下,他们精准地对路面结构强度、路面破损、裂缝间距、纵向裂缝率、网裂面积率、修补面积率等数据进行检测和分析,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面对恶劣环境,我们必须利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更高效科学地开展检测工作。”项目负责人刘工说道。
在海拔4398米的最高点上,冰雪冻结的桥涵下,队员们举着GoPro病害摄录装置,背负着实体检测设备,一点一点地收集桥梁数据。风雪模糊了他们的视线,却挡不住他们的专注。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不仅记录下了一个个艰辛的工作场景,更成为技术攻坚的生动注脚。每一次数据的跳动,都是智慧与自然的激烈交锋。
薪火相传:党旗飘扬在雪域之巅
在巍峨的高原之巅,鲜艳的党旗高高飘扬,凝聚起最坚不可摧的力量。面对青海独特的检测难题,老党员的“传帮带”精神成为推动团队不断前进的核心动力。
检测工程师李工,凭借其深厚的实践经验,自项目启动之初便引领青年团队深入掌握高原地区涵洞、桥梁的检测技术,并亲自示范,倾囊相授。年轻队员们在他的带领下,虚心学习,迅速成长。大家夜晚专心致志研究图纸、白天精益求精现场检测。大家每天从晨曦微露开始工作,一直检测到日暮四合,但他们毫无怨言,心中唯有一个坚定目标:圆满完成项目任务。
在雪域高原的辽阔土地上,鲜红的党旗迎风招展,这让他们不禁回想起班玛县那座见证红军长征的纪念碑。作为红军长征唯一途经青海的地区,班玛县至今仍留存着“红军沟”等珍贵的历史印记。“先烈们在翻越雪山时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令人难以想象,与之相比,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通过参与这个项目,大家对长征精神的领悟更加深刻。
高原砺剑,砥砺前行。当最后一组外业检测数据成功上传至云端,高原的夕阳为这支先锋队镀上金边。这支勇敢的团队用智慧和汗水克服了重重困难,用科技的力量和团队协作书写了奋斗的壮丽篇章。他们不仅完成了一项高海拔地区的检测任务,更在雪域高原上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先烈们的长征精神。
高速检测:许沈昊、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