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开始,江淮大地被持续高温笼罩,炎热的天气像一个大闷罐,让人喘不过气。然而,广大高速检测人始终坚守一线。黄山脚下、新安江畔,他们以汗水书写着“奋斗”、以行动诠释着“坚守”,他们就是黄山市中心城区桥梁检测项目组的年轻人。
受黄山市市政管理处委托,安徽省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科研中心有限公司承接了2018年度黄山市中心城区桥梁检测项目。该项目具有“三多”特点,即桥梁种类多、数量多和检测参数多。一次承接数十座不同类型的市政桥梁检测项目,这在公司尚属首例。此次检测任务共需检测桥梁16座,涉及20多个检测参数,然而,外业检测工期只有30天。
精心准备,做足前期工作
检测事业部接到任务后,立即抽调技术骨干组成项目小组,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该项目检测难度大、耗时长、工程量大,这对检测技术和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项目组负责人认真收集相关资料,部分桥梁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检测人员仔细查阅管养部门的资料,并到黄山市档案馆调阅档案,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桥梁类型特点及现状精心编制检测方案。结合项目检测需求,配备桥梁病害远程观测系统,运用水下基础探测成套设备,对文物类桥梁进行基础病害摸排。在检测设备方面,根据城区桥梁的实际情况,准备了外伸3.5m的22米桁架式桥检车和外伸4.5m的悬臂式桥检车,为现场检测提供充分的设备保障。
制定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案是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环节,项目组成员对《城市桥梁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等标准文件进行再学习。因镇海桥(屯溪老大桥)经历了几百年风雨,算是历史文物。为了保证高质量完成检测任务,项目组针对此桥专门量身制定了检测方案。
“在检测过程中,我们感觉不仅仅是在完成一次单纯的桥检任务,同时也是在完成文物保护工作。”这是项目组全体成员的共同感受。
细心谋划,确保检测安全
保证检测人员、车辆安全和现场作业路段车辆、行人通行安全是该项目开展一大难点。“市政桥梁与公路桥梁不同,市政桥梁桥都在市区,桥面设有人行道,平时车流量和人流量都很大;现场检测过程中,一些市民对现场检测和桥梁检测车比较好奇,纷纷驻足观看,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检测现场安全压力特别大。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安全防护,确保安全距离,保障检测安全。”项目现场负责人杨强介绍,“部分作业路段属于禁货路段,大型检测设备经过这些路段必须提前到当地交警部门备案。检测现场都在中心城区,白天进行桥梁外观检测时,需对桥梁部分车道进行封闭;夜间进行桥梁荷载试验时,要对全桥进行封闭,这对市民出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此,项目组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黄山日报和黄山电视台预告具体封路时间和地点,提前通知市民,以减少交通压力和市民出行影响。”
夜间作业是该检测项目的又一大难点,项目组为此进行了细致的考虑。杨强介绍了夜晚进行荷载试验的相关情况:“荷载试验一般安排在深夜零点以后进行,主要是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考虑到加载时温度变化和环境的干扰因素,检测时段正值盛夏,白天温差大,荷载试验在夜间进行,气温对试验数据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二是考虑到交通拥堵问题,深夜车流量人流量较小,夜间封路试验不会对市民出行造成太大的影响。”
团结协作,顺利完成任务
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前期天气持续高温炎热,后期受台风影响连下了好几场暴雨,给外业检测带来很大影响。为了按计划完成检测任务,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项目组小伙子们经常是冒烈日、顶风雨开展现场检测。“夏天暴雨说来就来,有时正在桥检车上作业,突然间来了阵雨,来不及躲避,衣服全被淋透,整个人变成了落汤鸡。”项目组王亚东在描述室外作业淋雨经历时不失幽默感。
据杨强介绍:“自项目开展以来,我们基本上是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遇到夜晚做荷载试验,工作时间更要延长,甚至通宵达旦。每天现场检测任务完成后,回到驻地还要及时整理当天的检测数据,编制检测报告,有时的确感到很疲劳,躺下就睡着。”
“任务重、强度大、条件苦”是所有外业检测人员需要面对的事实。项目组全体人员发扬团结协作、连续作战的精神,克服高温炎热、台风影响、结构复杂、夜间作业等种种困难,按照预定计划顺利完成外业检测任务。
在本项目开展过程中,黄山电视台记者多次到检测现场采访报道,见证了高速检测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严谨、优质、高效”的服务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