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匀称,戴副方镜片的金属边框眼镜,眼神锐利,工作起来严肃专注,和人说话又总挂着一点笑意。
大家都说他是公司六楼最忙碌的人,一位名副其实的“六边形战士”,他就是高速检测副总经理李子兵。
跨越山河,深耕桥隧检测
2017年,工作了五年的李子兵,从参与到负责,已经在省内大大小小的桥隧检测项目留下许多属于自己的痕迹。这一年,他作为技术骨干,主动请缨赴贵州负责遵义南环高速公路项目,这是公司第一个省外自主开展的桥隧施工监测项目,项目地貌复杂,检测难度高。
“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山峦交错的贵州有着无数令人赞叹的精绝美景,被称为中国的“喀斯特博物馆”。美好之下往往暗藏风险,山林的秀丽也伴随着地层岩性的无比复杂。李子兵负责的隧道穿越多条断裂带和不同地层,集合了复杂断层、高地应力、瓦斯突出,以及暗河、突泥涌水等各种不良地质风险。
迎接挑战,攻坚克难。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制约,李子兵强调事做在前,谋定而后动。他带队扎根于项目一线,围绕项目实际,对检测重难点进行一一探明和澄清。白天泡在现场,晚上开会熟悉资料、设备,编制工作方案。
在监测上巴垭隧道时,隧道出现塌方、冒顶的情况。为了防止隧道出现二次坍塌,李子兵决定带队连续四天留守在项目现场。在这寝食难安的四天里,他身先士卒将仪器布置在险情一线,布点进行拱顶、地表下沉观测。通过加强监控量测频率、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实时掌握围岩变化规律。遇到测量误差、数据取舍的问题,作为负责人的他整理集合大量数据,对项目施工进行把脉问诊,根据数据判断已施工地段的支护体系结构的稳定性,优化了现有的施工方案,指导后续的施工程序,既拧好了“安全阀”,又把好了“质量关”。
在闲暇之余,他也不忘开展党建工作,充分利用贵州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带领大家参观遵义会址等,汲取奋斗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强化管理,锻造人才队伍
李子兵不仅是桥隧检测的专家,在内部管理方面也是行家里手。
李子兵深知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他根据不同业务板块的实际要求,在部门内部成立技术小组,建立起内部管理系统,做到编题刷题、实操视频、小组汇报、互相解疑四步走。“教学相长,在平时看到题目就可以输入进系统考别人,所有人都在学中做,做中学。”“这种做法对新手很友好,把自学练习和集中探研结合起来了。”
每季度开展的检测大讲堂是检测事业部的亮点之一,无论那个月有多忙,李子兵都会积极参与。他详细讲解管理经验、技术创新,提升内部工作效率;对于检测经验、专业技术倾囊相授,让大家少走弯路;组织开展科研、党建等活动,鼓励大家立足岗位、再立新功。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不断建强的内部管理模式,使得一批又一批优秀队伍被锻造出来,激活了检测事业部的“一池春水”。
科创赋能,助力效率蝶变
当下,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各行各业都在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提升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检测行业也不例外,浪潮汹涌,不进则退。
李子兵积极倡导数字赋能、科创赋能,根据公司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求,以日常检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导向,组织部门内部开展自主研发,开发出了外业检测系统。
以往的传统内业资料整理流程分为四步,检测人员首先在现场使用相机和纸质版原始记录进行数据采集和现场病害信息记录,再通过电脑实现数据电子化,将纸质版数据保存在电脑中,随后进行人工的原始数据梳理,依据规程进行计算分析,最后整理出检测报告并出版、签字。而外业检测系统相当于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对检测数据进行自动批量处理,高效处理中间两道环节,大大减少了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的整理时间,缩短了项目执行周期。
凭借外业检测系统规范化的数据录入、自动化的数据统计、模板化的报告结构,减少了一线检测人员错记、漏记现象,避免了由于人员技术能力欠缺导致报告出现较大的偏差。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时间成本,还通过提升数据的可信度,提高了检测的质量。
李子兵的科创成果多次荣获省交通科技进步奖,在2023年,他被评为设计总院党员柱石先锋。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李子兵从试验员到公司副总经理,从青青子衿到柱石先锋,每一步的成长都与高速检测的发展同频共振,都与建设交通强国的愿景紧密相关。他明白,作为一名“六边形战士”,就要时刻保持“学徒”心态,不断充实力量补足“雷达图”,在检测技术、部门管理、科技创新、党建工作多方面真下功夫、下真功夫,以昂扬之姿在高速检测的新征程上持续奋进、贡献力量。
高速检测:许沈昊